不能讓“活歷史”在城市建設中死去
發(fā)布時間:2013-11-19 新聞來源:人民日報
五千年的悠長歷史,釀造出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,其中建筑文化不僅豐富且獨具特色。這種歷史與文化在民居中、街區(qū)中、樓臺廟宇中延續(xù)著、呈現著,這些固化的、顯在的建筑因此被稱為歷史的“活化石”。令人痛心的是,許多珍貴的“活化石”在一次次的城市建設浪潮中不斷消亡。在當前新一輪大規(guī)模的城鎮(zhèn)化浪潮中,大量反映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老建筑、老街區(qū)或遭遇或面臨滅頂之災。
去年初,一生致力于中國古建筑保護的梁思成、林徽因位于北京市東城區(qū)北總布胡同3號的故居,在經過持續(xù)2年多的“拆遷”與“保護”的拉鋸戰(zhàn)后最終被開發(fā)商拆掉了;去年3月,因魯迅先生創(chuàng)作出《祝福》而聞名北京西城區(qū)磚塔胡同西頭的84號院,因要建回遷樓和學校而被寫上大大的“拆”字。建筑大師、文學大師故居的命運尚且如此,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古建筑、老街區(qū)的命運可想而知。古老的中國傳統特色的大街小巷,許多都被大大小小的“拆”字籠罩,僅近期媒體披露的“拆聞”就有:11月,河南新鄭清末民國古建筑群因讓路農村新型社區(qū)建設被拆;10月,廣東東莞清代四大名園之一的157歲的道生園被拆毀;8月,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新會仁壽路的一座百年祖祠因要建商場被拆除;7月,河南南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宛南書院東講堂9間清代建筑被拆……
古建筑、老街區(qū)被城鎮(zhèn)化的浪潮侵蝕,緣由大致有三:商業(yè)開發(fā)、修路拓路、拆舊建新。許多國人崇尚“舊的不去新的不來”,殊不知,對于文物而言,舊的“去”了之后永遠不會再來。近些年,許多地方以古城保護建設名義,掀起了一股“修復熱”:湖南鳳凰擬投資55億元復制鳳凰古城,河南開封欲用千億元重現“汴梁盛景”,山西大同想百億元再造大同古城,昆明要220億元打造古滇王國,湖北荊州計劃投資300億元建“三國文化”旅游核心景區(qū)以重現“明清府城”昔日繁華……去年有學者統計,全國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資重建古城。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,許多“打造”,走的都是將古城“打”掉再“造”仿古城的路子。將外表殘舊的文物毀了,再做個“新文物”。想想看,這樣的新玩意兒還是文物嗎?充其量不過是個玩意兒而已。
毀真造贗,拆古仿古,這種聽來頗為愚蠢的行為背后,是功利和權力的魅影。可以說,一些地方,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幾近登峰造極之地步,而權力的霸道也如脫韁野馬,以致各種各樣的“狂想曲”不斷在各地上演。是利令智昏還是喪失了思考力、約束力?
有代表性的古建筑、古街區(qū),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,是城市文脈肌理的重要構成,也是中華民族文明與智慧的真實印記。一個載體被毀、文脈被斷的城市,何以展現其古城風貌?
半年前我曾到捷克歷史名城、具有世界建筑博物館之稱的布拉格旅游。在其老城區(qū),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到13世紀以來羅馬、哥特、文藝復興、巴洛克、洛可可、新古典主義、新藝術運動、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等流派的建筑。在那里,你可以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,真切觸摸、觀賞中世紀的模樣。如果我們的古城被這樣大規(guī)模地拆下去,恐怕不久的將來,百年前的歷史建筑都會在國人的視野中迅速消亡。所以,有必要大聲疾呼:不能眼看著一部部“活歷史”在造城運動中如此這般地死去了!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qq空間 | 新浪微博 | 人人網 | 豆瓣網 | MSN | 騰訊微博 |